10月初,美国、欧盟接连对中国无缝钢管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的“双反”调查,为此,中国出口欧美的无缝钢管企业不仅有可能失去全球最大的出口市场,在国内,也无可选择地面临着一场你争我夺的市场价格“肉搏”之战。
出口转内销 量价齐伤
“去年同期6000多元/吨的无缝钢管现在已经下降到4400~4500元/吨,并且还有下降趋势。”10月21日,中国兰格钢铁网无缝钢管分析师李雪萍接受《中国联合商报》记者采访时如是感叹,“'双反’事件影响下,国内价格'肉搏’战不可避免。”
“今年市场价格一直在降,利润空间已经受到很大挤压,'双反’调查开始以后,原来出口欧美的部分钢管不得不先转移国内,本来就供过于求的市场更加拥挤,加上四季度季节性供需影响,订单越来越少。”国内一家大型钢管企业的市场人士焦灼地告诉记者。
资料显示,去年中国无缝钢管出口总量为609万吨,主要出口产品是石油天然气管道和钻探用管材,相关企业多达3000余家,美国和欧盟在中国钢管出口市场所占份额也达到40%以上。
而今年9月下旬,海关统计的分国别出口数据显示,1~8月,中国无缝钢管对美国出口34.5万吨,同比下降69.99%;出口金额5.83亿美元,同比下降60.55%。尽管如此,美国仍为中国无缝钢管第一大出口市场,出口占比达到16%,而去年同期这个比例达到33%。
“今年中国的无缝钢管出口单月还没有超过30万吨的,而去年基本都在60万吨左右。尤其对美国出口下降了50~60%。”李雪萍说。
目前受到“双反”调查出口影响的主要有宝钢、鞍钢、中信泰富新冶钢、华菱衡管、天津钢管、攀钢成都无缝管、无锡西姆莱斯等多家大型钢厂,这些钢厂如若转战国内市场,无论从规模、技术层面来讲,对国内市场都将造成很大冲击。尤其在产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之下,出口倒逼国内,市场压力可想而知。
产量过剩难控 伤口撒盐
显而易见,限产在即。国内无缝钢管产业过剩局面由来已久,而产量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。否则,有限市场空间内企业价格“肉搏”无疑伤口撒盐,唯恐两败俱伤。
记者从兰格钢铁网获得的一手数据显示,中国8月份无缝钢管产量是182.69万吨,其中23.84万吨出口,较7月份170万吨产量增产12.69万吨,增幅虽然不大,增长势头却没有弱减。
“降价空间不会很大了,今年一直都在降,成本底线不能低于3900~4000元/吨,下一步听候市场供需调节,只能限产了。”李雪萍表示。
“除减产以外,企业还要调整产品结构,”上述市场人士表示,“出口的无缝钢管大多是高附加值品种,而国内市场目前大多只需求一般品种的钢管。”
“还有就是等待国家对于反倾销案的诉讼结果和相关政策,目前来讲,3000多家无缝钢管企业如果说'淘汰’,多少有点为时过早,或者说需要更加合适的时机和时间等待,如果在此期间配套好的政策从贷款、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,帮助企业限产,再配合积极作为,我们才能期盼反倾销诉讼取得积极结果,尽早优化国内市场。”李雪萍补充。
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呼吁有关政府部门,要通过有效手段抵制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,并对美国涉嫌倾销的钢材品种进行调查,保护本国钢铁企业的合法权益。同时,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建议国内相关钢铁生产企业,要认清当前严峻的出口形势,对近几年内的国际贸易困难局势要有充分估计,优化产品结构,加快产品升级,强化国际终端钢材消费市场的建设。